唐宋的上海什么样?考古挖掘是怎样进行的?再入上海青龙镇遗址
这个春天,“抗疫”成为上海人的共同状态。人烟寥寥的街道呈现出城市的另一幅样貌,但繁华褪去后,我们也更能看到上海性格中坚韧鲜活的底色。建投书局曾邀请许多朋友围绕上海在地文化做过讨论与分享。抗疫的日子,局君将和你一起回顾这些精彩的论述,从历史的角度重新认识上海。
在很多人眼中,上海只是近100年从一个小渔村发展而来的。然而考古发现证明,上海至少已有6000年的历史。史籍记载上海地区早在唐宋时期就有着一座雄镇东南的外贸大港——青龙港。自2010年起,上海博物馆启动了规模浩大的发掘项目,在青浦区白鹤镇一带屡有收获,从出土文物中证实了上海自古已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
那么这次挖掘的具体细节如何的呢?"建投读书会·澎湃北外滩”上海史系列邀请时任青龙镇遗址考古队领队、现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通过上海青龙镇遗址的重大发现,联通古今,为大家描摹唐宋元时期上海不曾被众人知晓的历史“空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重温这场讲座吧~
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一词最早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的。他于1868-1872年在中国进行了七次考察(考察日记已翻译成中文并出版),并在1877年写的《CHINA》一书中,把从西安出发到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以丝绸为主的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条路不仅到中亚五国,一直往西到地中海地区,延伸到罗马。
到宋代以后,因为北面草原民族兴起,朝廷被迫南移,原先的贸易格局受阻,于是海路开始发展。当时的线路从东部沿海地区沿着太平洋沿线,从东南亚地区到印度尼西亚再转到南洋,再沿西部印度,一直到红海附近,再转到非洲。
因为海路贸易的风险性,现在海底有很多沉船成为宝贵的研究资料。著名的沉船“黑石号”上,大概有六万七千多件物品,98%都是瓷器,大部分是长沙窑的瓷器。在岛国斯里兰卡也发现了很多中国瓷器,有青瓷、白瓷,包括中国的钱币。
李希霍芬提出的丝绸之路有一定的时间区间,但现在对“丝绸之路”的概念定义已从起初指西汉张骞、东汉班超出使西域时开辟出来的通道,逐渐成为古代中国对外交流通道的统称。从东方到西方,至少有两条主线,一条是海上,一条是陆上。
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为什么发掘青龙镇?
发掘青龙镇有两大意义,一是填补上海唐宋时期历史探索的空白,二是为上海与丝绸之路研究寻找到历史的结合点。
著名考古学者张宗平先生把上海历史发展特点总结为“两头高中间凹”:在上海青浦区的崧泽古文化遗址里,发现了距今六千多年以前马家浜文化时期人工堆筑的祭坛,证明上海在六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和生活的痕迹;但在上海相当于汉代或者唐代这段时间,考古发现非常少;明清以后的阶段,则在现在上海市区里留下很多重要的遗存,比如豫园。所以这次发掘填补了所谓“中间凹”的情况。
根据文献记载,青龙镇是上海地区最早设立的镇:南宋时期的《云间志》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地方志,里面描述青龙镇是海上贸易商人非常聚集的地方;《松江府志》记载:“青龙镇在青龙江上,天宝五年置。”(而此前文献记载上海最早的行政建制是天宝十年华亭建县),不过这是后期文献记载,可能存在争议。
北宋时期有很多提到青龙镇的词,如北宋诗人梅尧臣曾经为青龙镇修过镇志。后代文献记载得更详细,弘治《上海志》说“青龙镇……富商巨贾、豪宗又姓之所会也,人称小杭州。”当时青龙镇税收水平非常高,它是镇一级行政机构,但税收超过县级水平。
文献也表明青龙镇是当时上海地区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也是人文荟萃的文化名镇,曾吸引一大批文人墨客汇集于此,留下许多诗文佳作。
怎么进行考古发掘
有朋友经常开玩笑说,你们考古就是有执照的盗墓,国家给你发了执照,你是官方的,人家是民间的。我说这完全不是一回事,盗墓使用的是不计后果简单粗暴的手段,而考古有非常高的要求,有自己一套严密的方法。考古学是通过实物遗存研究人类历史的一门学科,可以从昨天上溯到几千甚至几百万年前。从人类发展来讲,考古考察的都是跟人类有关的历史。
考古周期特别长,而且很复杂。步行调查是野外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包括通过对地表和地层露头的观察来发现遗址或遗迹,还要通过从地表寻找和收集人工器物,以了解地下可能埋藏的古代遗址,并判断它们的年代。一般可以从地表特征、植被特征、遗物等的指示作用几个方面分辨遗址。
勘探好之后,就开始对遗址进行发掘。我们会布很多探方,一般做下来3-6个月的时间,要从最近的堆积挖到最老的堆积。
所谓上天入地下海。上天,从天上把视觉拉开以后可以清晰的看到整个遗址的情况;下海,水下沉船遗迹考古做的非常多。中国水下考古发展得到政府非常大的支持,整个技术能力、装备能力已经位于世界前列,并拥有第一艘专业考古船。
青龙镇考古发掘
回归青龙镇的工作,青龙镇这个名字已经没有了,现在地方行政地名叫白鹤镇,在青浦县西北角。这个地方离现在的海边非常远,怎么可能作为当时的港口呢?它的北边是吴淞江,宽度不超过一百米,长就几百米,大型航船怎么到这个地方?其实这要和整个上海地理发展联系起来。
上海是从西往东发展的,大片的土地在三四千年前还在海里,整个土地是不断瘀长出去的。当时主要的航道是吴淞江,吴淞江有多宽?“故道深广,可敌千浦”。
但这种地理环境发展的弊端到南宋以后出现了,据文献记载,唐代吴淞江有二十里宽,到宋代九里、三里。随着淤塞,港口功能逐渐丧失,于是整个港口逐渐往东移,从上海港到上海县再到现在的上海。上海整个城市发展也是这样,从西往东。随着水系的变迁,现在城市布局是沿着黄浦江两岸发展起来,这给我们提出非常有意思的线索:上海以水兴市、以港兴市。
青龙镇的考古收获
青龙镇曾经有过考古线索——80年代在河道旁挖到几口古井,古井里出了一些长沙窑瓷器。这个地方看上去是现代的建筑,但是底下可能埋藏着代表过去人类生活的遗存。
带着这样的设想,我们到这里开展工作。首先要进行严密的规划,现在的区域可能涉及到跟古代青龙镇相关的面积大概25平方公里,不可能大海捞针,要把区域进行分割做长期挖掘。
古代留下的遗存大部分不完整,很多人问考古学家要具备什么能力,除了最基本的,还要有非常好的想象力。大家必须要根据过去的历史材料、民族学材料,包括特殊结构上的特征,想象并补充残景。例如,这一框留下唐代房子的残迹,这个房子是四间,方形的石块顶柱子代表它应该是带有回廊的建筑,还有排水设施、排水渠道,这些都是我们通过土质辨识出来的,为了解当时居住形式,建筑特点留下非常重要的线索。
井是古代人生活非常重要的内容,一般我们自己要亲自下去清理,看看里面有什么东西。这次我们发现了很多跟生产有关的东西,为调查当时生活情况提供了证据。对考古学者来讲,所有的古代遗存都是特别有意义的。因为我们的历史是完整的历史,人类生活是完整的生活,所有东西都是了解过去人生活非常重要的证据。
去年的重要成果是发现了隆平寺塔塔基,为了解青龙镇的市镇布局提供了证据,也为认识当时的佛塔建造技术和市民宗教信仰提供了重要材料。
此外,我们在遗址发掘很小的探方里发现大量瓷器堆积,能够复原出来的瓷器有六百多件,且没有日常使用痕迹。这个发现证明了青龙镇是非常重要的贸易港口,跟海上丝绸之路有密切关系。
但现在工作只是揭开冰山一角,比如隆平寺塔的发现,不光是塔,可能有藏经楼,这些都在什么地方,还存在不存在?再比如青龙镇是重要的贸易港口,但港口具体在什么地方?这是还没有解决的问题,需要不断努力,做更多的工作。
考古是有遗憾的学科,我们可以通过工作穿越历史,把之前只能在文献里看到的东西,通过挖掘真实展现给大家,架起现在和过去的桥梁。希望未来不长的时间里,通过我们的努力继续有重大发现,还有机会再跟大家进行交流。
陈杰向媒体介绍发掘出土的文物
更多精彩内容、书店活动,请关注▼
亲爱的读者
最近微信开始乱序推送公众号文章
为了避免错过后续活动推送
给我们打个星标⭐️吧~
点击公众号名称,进入公众号首页,
点击右上角菜单,
就可设为星标啦!